厦门旅游必吃的沙茶面,原来是一款“混血”网红面食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沙茶面 厦门 厦门旅游必吃的沙茶面,原来是一款“混血”网红面食

厦门旅游必吃的沙茶面,原来是一款“混血”网红面食

2023-07-05 05:25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02

不少人在一天的忙碌后,最惬意的事,莫过于来到面馆,点一份沙茶面,来瓶清爽的可乐或啤酒,先喝一口香浓的汤,咀嚼着爽滑的面条、青菜、肉片,在甜中带辣的感觉中,疲惫的身子立刻感到舒坦。而有些市民,周末都会到繁华的中山路逛街,他们走累了,往往会在沙茶面馆里休息,叫上一份面条,在香甜微辣的美味中,舒缓身体的疲劳。这样的场景,在老厦门随处可见,沙茶面打破了男女老幼、贫富贵贱的差异,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美食。

很多来到厦门的外地游客也对沙茶面赞不绝口,他们通过网上、书籍上的各样旅游攻略,知道了厦门的这种网红美食,来此旅游时,总会品尝一番。笔者有位北京的朋友,来到鼓浪屿后,被沙茶面的美味所倾倒,居然连续几天都吃这种面食,甚至说起厦门,总会提到沙茶面,希望还能再来厦门品尝。而我的一位美女同事,是山西大同人,从小就喜爱各种面食。来到鼓浪屿吃了一碗沙茶面后表示,这与她们家乡的面食相比毫不逊色,非常美味。

那么这种融入厦门文化,深受游客喜欢的网红面食是如何产生的呢?其背后又有哪些文化的传承呢?沙茶面具体产生的年代及其过程,目前没有史料可以支撑,已经难以考证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这种面食的出现与海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,是福建人下南洋故事的产物。

闽粤文化虽然也是中原文明的传承,但由于地理的原因,又呈现出某些差异。其中最为突出的乃是海洋文明的基因,与黄土地的农业文明不同。因为福建多山地丘陵,土地非常贫瘠,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称。这样的地理环境,难以发展农业,无法养活那么多的人口。但上帝是公平的,福建拥有漫长海岸线与良港,这有利于闽南人出海谋生。

03

从宋元时期起,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就活跃着闽南人的身影。他们依靠优秀的造船、航海技术,前往东南亚诸国工作、生活。而在明清时,虽然朝廷实行海禁政策,但在生存意志的激励下,闽南人冲破禁令,源源不断地前往南洋。

海洋文明的基因,赋予闽南人进取、拼搏、宽容、博大的品格。勇于学习新事物,吸纳各种异域文化。当他们来到南洋后,在与当地土人的接触中,学习了不少当地特色美食的做法。印度尼西亚、马来西亚的原住民,习惯使用一种叫沙爹(Satay,由于闽南语中的“茶”跟当地语言的“爹”相近,因此称为沙茶面)的香料,作为烤肉的酱料。

当地人将烤制好的鸡肉、牛肉等肉串,涂上一层厚厚的沙茶酱时,烤串的香气浓郁、味道非常鲜美,食之令人欲罢不能。于是华侨被沙茶酱所吸引,将其带回了中国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人们将中国特有的汤面,加入沙茶酱品尝时,发现其浓香四溢,味道鲜美。沙茶面就此诞生了。

沙茶面是中华传统面食与南洋香料的“混血儿”,这款网红面食的出现,是闽南先人筚路蓝缕下南洋,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。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同文化间交融的产物,体现了厦门人立足本土,融汇中外的文化气质。因此,沙茶面看似平凡的背后,却是一段福建人自强不息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厚重历史。

朋友们,当你来到厦门,在“老厦门”、鼓浪屿的街道巷子里转悠,欣赏老建筑的斑驳印记,沧桑历史之余。不妨找一家沙茶面店,坐下来慢慢品味,在香辣的味道中,感受闽南饮食文化的魅力。

策划:鱼羊史记监制:鱼公子

撰文:鼓浪隐士制作:吃硬盘吧、发达蚊

本作品版权归「鱼羊史记」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。欢迎转发朋友圈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